用發展的眼光看待環保成本
發(fa)布人: 來源:網絡 時間:2011-06-27 點擊:3866 曾經,光纖通信的載體——光纖的價格十分昂貴。但隨著互聯網泡沫時期不計成本的投入,使得光纖的需求量大增,反而降低了單位成本。如今,有人戲言,光纖按長度賣比面條還便宜。
MBR(膜生物反應器水處理技術)近年來在國內的應用亦是如此。據水網相關預測,未來5年內我國MBR市場占污水處理市場份額有望從8%提高至27%,對應年均25%以上高增長。另外,MBR處理系統每隔5年需要更換膜材料,更換需求將成為更為穩定的市場需求來源。需求的擴大也為單位成本的降低創造了條件。
國產化率的提高也為降低技術推廣的成本貢獻巨大。隨著以碧水源為代表的上市公司募投項目的陸續投產,MBR系統成本最高的部分——膜材料的國產化率將有進一步的提高。國都證券研究員徐才華介紹,上市前公司70%的膜材料需要從日本三菱購買,募投項目投產后,將能夠實現自給自足,且質量和性能與外購產品相當。而膜材料占據了MBR系統的70%以上的成本。
從整個社會歷史環境來看,環保投入能起到“功在當代,利在千秋”的作用,不能用短淺的眼光定義當前投入的真正價值。而企業在環保方面投入的吝嗇,不僅影響自身的運營發展,更會對社會環境、民眾健康造成傷害。正因為如此,環保產業,是一個容易估量有限的物質投入,卻很難估量無限的社會環境回報產業。用“可持續發展”的眼界來看,在環保項目上花的每一分錢都超值。